0559-8505999
媒体报道

尊重老人的选择:订购寿墓

2018/7/5

【述评】

有一组数字,反映了当今时代一个客观的社会现象,揭示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。面对问题的现实和严峻,全社会上上下下、方方面面都高度关注,并极力解决这个问题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,全力破解这些问题给出的难题。

数据显示,截至2016年底,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.3亿,占总人口的16.7%;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1.5亿,占总人口的10.8%。预计到2020年,老年人口达到2.48亿,老龄化水平达到17.17%,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;2025年,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,成为超老年型国家。2050年,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.8亿,约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。




透过这组数字得出一个结论:中国己进入老年化社会并将成为超老年型国家。这组数字给殡葬行业出了一个考题:如何面对老龄人口骤增且持续增长带来的殡葬服务大需求问题。

近些年来国家特别“关注民生”,关注国人的“生老病死”,殡葬这块也不例外,民政部《指导意见》就老人的身后事,提出公墓可以预售,放宽购墓的限制,对“高龄老人”可以生前购买。     

人,有生就有死。“死”是人生旅途的终点,是生命的终结。如何在进入“终点站”前后,为老人们提供好我们这块的服务?根据我国国情和传统丧葬习俗对应我们的服务、跟上我们的服务,思维定势和服务模式,可考虑不仅为老人“走了”以后提供丧葬服务,或是对“高龄老人”开个口子,还包括所有老人有意愿在世时预订、购买“寿墓”的,将为“逝者”的服务前移至为“生者”(老人)服务。

根据我国几千年承传下来的丧葬习俗和老人们对“身后事”的重视和诉求,为在世的老人提前规划好“后事”,象台湾殡葬业界推出的“往生服务”“生死契约”,超前规划生命的“终极圆满”。在老人生前预约办理身后事,帮助老人实现生前的愿望,这是尊重老人的权益,尊重生命,关爱老人,体现人性,也是“以人为本”理念在殡葬服务中的落地。可以说趁着老人还健在,提前安排好老人的“身后事”,满足老人对后事的安排和要求,包括提前订购寿墓等,给老人一个明明白白的“慎终”交待,是殡葬服务的前移,也可视为养老服务的延伸。据笔者多年来的调查了解,包括一些陵园提供的数字显示,我国几千年来沿袭至今的丧葬“国情”中,老人们对“离世”这件“身后事”还是很在意、很重视的,一般都早作准备,早早安排。无论是达官显贵,还是平民百姓;无论是丧事简办,还是隆丧厚葬,老人们都希望自已“一路走好”在“另一个世界”好生安息。这在我国很多地方的老人提前做好寿衣,打好寿材,选好墓地的传统习俗中找到注脚,尤其在土葬地区。个中反映出了一个很现实、很具实质性的问题:在传统殡葬向现代殡葬转型中,对老人提前订购寿墓这一殡葬诉求,可不可以满足?就民政部《指导意见》来说,已给出了基本答案,老人可以提前购买寿墓。

老人提前订购寿墓这一殡葬诉求,不只是“高龄老人”有这个意愿,几乎所有的老人都会在不同情况下,不同程度地,或是“有意识”,或是“下意识”地考虑过这个问题。有很多老人很豁达,很想得开,敢于直面“离世”的必然,尤其那些看到自己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愈下,耽心自已说不定哪天说走就走了的老人,为了避免给子女增添麻烦、增加负担,趁着自已走得动、手头有点积蓄,要求子女或是背着后人私下把墓地选好,把墓订了,这已不是个案,而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。在很多陵园出现这种找上门的“老人”,尤其在一些知度名、美誉度颇高的公墓,慕名前来早早订个墓位也是常事。即便有些老人忌讳“人死”这个话题,不愿正视身后事,孝顺的子女看到老人垂暮晚年或是疾病缠身,也会暗自替老人考虑安排其身后事,这在很多子女陪伴父母或私底下为老人预订寿墓中找到案例,可以说这种情况已成常态,已皆自然,在公墓业界已为大家所认同,所接受。

在我国现有关于老人的法律法规中,明确规定60岁以上为老人,可以退休,可以领取《老年证》,凭《老年证》可以享受诸多社会福利。“六十花甲子”,“花甲之年”算是老人了,这是民俗约定的,所以国家给60岁以上老人发给《老年证》。遵从社会俗定,对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凭《老年证》和《身份证》订购寿墓已是普遍现彖。




笔者在《关于墓穴“预售”的若干思考》(见上海《殡葬文化研究》2010年第4期)一文中曾探讨凭《老年证》可以预订、购买墓位。笔者认为国家给老人发给《老年证》并享有诸多“照顾”,殡葬这块应当在其中。理解老人的心情,尊重老人的意愿,满足老人的诉求,凭《老年证》提前给自已安排好身后事,预先找好“人生归宿地”情在理中,情在俗中。既然“预售”面向老人开了口子,就没有必要再去计较老人的年龄了。俗话讲“黄土岗上无老少”。既然都是老人,就应尊重老人的选择,让老人决定自已的事,提前安顿好“身后事”,预先订购寿墓现象在各地陵园已成常态,这是不争的事实。

对老人预先订购寿墓这个现象,还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。譬如,在“阳宅”价格不断走高、房价越来越贵的当下,对“阴宅”价格也会看涨这个趋势,老人们也会算笔帐的。毕竟土地资源紧缺是我国基本国情,加之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,公墓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大,供需矛盾会越来越突出,其必然拉动、催生墓价的上涨。何况很多大中城市的陵园进入“死墓危机”已无穴可葬,加之国家严格控制兴办经营性公墓的审批,更加突显墓地资源的稀缺;再者老人们生活好了,手中有点闲钱,与其存入银行拿那么一点利息帮银行做买卖,还不如趁着当前公墓价格比较便宜,先买下来也放心,反正今后还是要买的。有些精于算帐的老人向笔者坦言:从理财的角度看,买得便宜也是一种理财。这,正是老人们预订、预购寿墓出现火爆的主要原因。

 “人生自古谁无死”?“人死”,这是自然规律,是生命规律。人老了,在世的日子随着时光的流逝一天比一天少了,自然想到“身后事”,关心起“归宿”的安排,趁着自已健在预先订购寿墓以备“百年”之用,情在理中。日本倡导的“让老人自已决定自已的后事”这种服务理念值得借鉴。因此,打开绿色通道,为有订购寿墓需求的老人,或是子女为老人订购寿墓的,都应当满足其愿望,不应当无视或抵制。须知,在建设“和谐社会”,打造“和谐殡葬”新时期,殡葬服务无疑也要体现“以人为本”的人性化服务,尊重老人的权利,维护老人的权益,正视老人的意愿,保障老人的选择,满足老人这点“最后的愿望”,给老人一个安心、放心,无遗憾、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。从一定意义而言,这也是对老人的关爱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原载中国殡葬报  作者 卜维学